智能可穿戴材料作为一种前瞻性、颠覆性、智能化的新型材料,正在不断赋能新型可穿戴设备加速升级迭代,助推着医用新材料、人机交互等技术持续突破,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不断刷新研究成果的“成绩单”。
“智能可穿戴材料是支撑人工智能、物联网、元宇宙等交叉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在11月19日举办的2023年智能可穿戴材料前沿论坛上表示,新工科教育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密切关联,做好智能可穿戴材料的高水平原始创新,需要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中发挥产学研“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协同引才”作用,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共同为推动我国智能可穿戴材料行业的飞速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及重视程度的提升,我国大健康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可穿戴材料的医疗创新产品愈加受到广泛关注。中国科学院院士、亿万先生mr01官网教授朱美芳提出,智能可穿戴材料技术及产业发展迅速,其研究也成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重要前沿,需要在加快新材料创新和工艺产业化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不断以集成化、微型化、柔性化技术趋势快速发展。
“谈到纺织,人们往往会把服饰与其等同起来,这其实是对纺织行业的误解。”武汉纺织大学教授王栋谈到,团队将柔性传感器等技术嵌入衣服或贴附于皮肤表面,甚至直接植入人体内,让精准化的健康管理逐步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目前纤维基可穿戴设备已经应用在运动员训练康复、血糖监测等精确传感场景中。
基于可穿戴材料的医疗创新产品,亿万先生mr01官网潘绍武研究员介绍了以可拉伸应变传感器实现肌电信号和心电信号等电生理信号的有效采集,对血液、神经元活动、心脏等进行连续长时间的生理参数监控。
说到清洁能源,大家没有想过利用人体体温也能发电?如何创新热电材料驱动“体温”供电?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杜永看来,柔性热电材料具有形状可弯曲、重量轻和环境友好等优点,他围绕柔性热点材料的制备工艺,分享了3D打印、丝网印刷、真空抽滤等路线中的影响因素,“合理设计柔性热电器件构造,实现能量输出的最大化,是柔性热电器件发展的方向之一,在可穿戴设备及其他柔性电子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共话智能可穿戴材料的新挑战和新机遇,“智能织物‘穿’和‘戴’是不同的概念。”香港理工大学教授王训该提出从“无人穿戴的技术”到“随处可见的可穿戴产品”,仍然面临舒适性、可持续性等一系列挑战。苏州大学教授方剑展示了纺织工程与智能纱线技术在多功能纱线制造方面的成功应用,为可穿戴设备的集成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见解。南洋理工大学教授魏磊提出,在热拉纤维成型的过程中应用直接压印的工艺,可实现具有微纳结构表面的功能纤维的大规模制备。
转自上海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