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写本学看中国早期文献的形态

主题:从写本学看中国早期文献的形态

主讲人:伏俊琏

时间:延安路校区中南219

地点:2021-10-08 10:00:00

组织单位:人文学院

内容摘要:中国的文字载体大概经过这样几个阶段:写本阶段、刻本阶段、电子阶段。从殷商时期到宋初,中国文化主要通过抄写的形式传播,我们叫做写本时期。根据写本质地的不同,又可分为简牍写本时期(殷时期到公元五世纪)和纸写本时期(公元五世纪到十一世纪)。现代文献学的理论主要是根据宋代以来的刻本归纳总结的,所以当大量的简帛写本和纸写本出土以后,我们还是用刻本学理论研究写本。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写本和刻本是很大不同的。总结归纳写本的特点,对其进行理论总结,并以之认识和研究中国早期文献,可以对早期文献的诸多问题重新进行解读,比如单篇流传的问题,“结集”的问题,“伪书”的问题,等等,都可以用写本学的理论得到更为合理的说明。

讲座人简介:伏俊琏,曾为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教授,现为西华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写本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11世纪中国文学写本整理、编年与综合研究”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古代文学特色文献研究团队负责人,兼任中国赋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先秦文献与文学考论》《敦煌赋校注》《俗赋研究》《敦煌文学总论》《敦煌文学写本研究》等学术著作,主编学术集刊《写本学研究》《古代文学特色文献研究》等。

撰写:成富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