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2019 | 打造纺织机械“特种部队”——记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机械工程学院孙以泽教授团队

 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步伐从未停止,上至宇宙,下至海洋,但凡人类能探索得到的都是梦开启的地方。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海洋权益、空天权益的维护衍生出一系列突出成果:中国自主研发的航空母舰正式下水;“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记录,创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记录;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科考船“科学”号完成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建成我国第一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然而,你可知道?在这些成果的背后,都有着东华人的默默奉献。日前,随着201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颁奖,亿万先生mr01官网机械工程学院孙以泽教授团队从幕后走到台前,凭借“高性能特种编织物编织技术与装备及其产业化”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团队部分老师及合作企业成员在国家科技奖颁奖现场,左四为孙以泽教授)

小绳变身编织物“特种兵”

 人类发明文字之前曾用过结绳记事。记事、捆绑、吊物……小小的绳子用处可不止这些!随着材料、编织工艺与装备等技术的发展和综合应用,传统的绳子演变成高性能特种编织物,成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最后救命绳,“科学”号科考船深海数据实时传输的“通讯兵”,某型航母系泊、锚泊的依靠,还为大洋上移动雷达站、981系列钻井平台保驾护航,为我国近海监测、海洋国土安全提供伪装和维护等。

 高性能特种编织物是指用高性能纤维经特种编织技术与装备编织成型的绳缆、带、网和管类编织物。它就像编织物里的“特种兵”,有着非同寻常的“特异功能”,如超高比强度、超长超大尺寸、高可靠性、耐高压、耐磨损、延伸率精准可控等,是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海洋开发等国家战略和重要民生的特需产品。而如此关键的产品,在研制生产上却拥有巨大的技术难度,不仅要考虑恶劣工作环境带来的织物材料、结构、参数以及成型工艺的选择难题,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编织过程中延伸率、张力、捻度等精确调控难题,从而使这些高要求产品自动化精确成型,这时孙以泽教授团队的科研成果可就发挥了大作用。

(“蛟龙号入水)


(海洋牧场、海洋国土围栏)

 针对高性能特种编织物的精确成型要求,孙以泽教授带领团队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开展了近十年的科研攻关,最终形成了特种编织物数字化设计与精确成型理论,提出了无接头扣环绳缆、多层复合绳缆、特种管类编织物等多类型特种编织物自动编织技术,研制了五大类特种编织机成套装备,实现了成型工艺参数精确调控、产品精确成型和高性能化,填补了多项国内外空白,满足了我国尖端国防和重要民生领域的诸多重大需求。

“车间就是我们的办公室、实验室”

 “孙老师,要不我们到您的实验室去看看?”“这个真要说抱歉了,我们的设备都太大了,欢迎你到工厂车间来参观!”采访中,孙老师不好意思地笑着说道。

 原来,无论是海底“生命线”,还是大型船舶系泊、锚泊或是吊装绳缆,都是由“大块头”的编织机械设备生产的,校园里的传统实验室空间相对都偏小,较难满足所有实验需求。为此,跑工厂、下车间成了孙老师团队的家常便饭。徐州、泰安、青岛、沅江、南通、临海、惠州、湛江、淮安……,全国各地主要编织机械企业和编织产品应用企业,团队几乎都跑了个遍。用孙老师的话说,“装备生产车间和产品生产车间就是我们的办公室、实验室”。

(异形结构件编织机          (超高压复合管编织机

(大型重载绳缆编织机       (海洋伪装织物编织机

 其实早在2010年,孙老师团队凭借“数字化簇绒地毯织机系列成套装备”项目第一次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时,产学研合作就是他们的“制胜法宝”之一。而今 9年过去了,团队成功地将产学研合作由民用拓展为国防军工和民用双覆盖,进一步实现了服务国计民生“两条腿”走路。此次获奖项目成果不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获授权发明专利45项,主持制定行业标准4项,参与制定国家标准5项,还实现了大规模产业化——由团队与企业合作研发的特种编织装备占据了国内25%以上的市场份额,出口欧美等60多个国家;高性能编织物产品也出口全球80多个国家。依靠产品与装备,团队为企业近3年新增直接销售额达13.57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对这一项目评价道:“填补了国内外特种编织装备空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做科研应该是我最大的兴趣吧”

 机械工程学院是亿万先生mr01官网建校初期的三大系之一,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2003年,孙老师来到东华担任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带头人后就意识到,绝不能脱离学校的纺织特色,于是便与团队教师一起扎进了纺织机械和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的研究,一干就是十几年。

 “说实话,我最大的兴趣应该就是做科研吧。”刚刚过去的元旦小长假,当别人忙着各种跨年狂欢时,孙老师团队仍在默默地加班苦干。在孙老师心里,带团队最紧要的就是整个队伍对所从事事业的忠诚和坚守。比如,团队曾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大尺寸结构件预成型体的研究中久攻不克,前前后后花了一年时间才解决问题,但始终没影响大家做好、做成功的决心和信心。“不能遇到一点‘硬骨头’就打退堂鼓,国家急什么我们就做什么,要始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让我们的成果落地!”也正是这样的信念和精神,支撑着团队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继续忘我前行。

撰写: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