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先生mr01官网纺织科技创新中心揭牌成立

9月28日,亿万先生mr01官网纺织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为“纺织科创中心”)在松江校区揭牌成立,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俞建勇教授受聘为中心主任、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翔、孙晋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干频,上海市松江区政协副主席、松江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赵宏卫,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潘宁,香港理工大学教授陶肖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教授孙刚等专家与嘉宾出席揭牌仪式。我校出席揭牌仪式的校领导有校党委书记朱民,校长蒋昌俊,校党委副书记崔运花,副校长邱高、陈革,陈革主持揭牌仪式。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高新处、上海市松江区广富林街道党工委负责人,学校相关学院、职能部处负责人,师生代表等参加揭牌仪式。

(蒋昌俊致辞)

首先,蒋昌俊在中心揭牌仪式上致辞。蒋昌俊代表学校向纺织科创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向关心和支持学校及中心建设发展的领导、嘉宾和社会各界朋友表示感谢,并介绍了学校概况与发展思路。蒋昌俊指出,日前国家公布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这标志着我国“双一流”建设正式进入了实施操作阶段,学校全力申报的“现代纺织科学与工程”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这既是对我校学科建设成果的肯定,更是鼓励与鞭策。学校将以此为契机,以一流带整体,提升整体学科实力,继续对接国家、上海战略需求,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按照“一心、二点、三横、四纵、五项措施”内涵建设思路和“12211”外延拓展思路,进一步突出 “学科群”和全校“一盘棋”的发展举措,确保学校发展与一流学科建设相得益彰。蒋昌俊指出,学科发展必然与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良性互动,并在结合互动中形成学科发展的新生长点。近年来,随着国家战略转型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以及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等一系列时代主题为现代纺织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建成纺织强国的冲刺阶段。纺织工业既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也是当下重要的民生产业,更是未来创造国际化新优势的产业。蒋昌俊希望纺织科创中心能够不辱使命,进一步提升我校纺织学科群的优势竞争力,促进纺织及其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和跨越式发展,并最终建设成为承担国家需求、瞄准发展机遇、汇聚高端人才、打造优势学科、集成前沿技术的国际一流的创新型研究基地和应用平台,为学校一流学科建设、为上海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我国建设纺织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朱民、李陵申为中心揭牌)

(蒋昌俊为俞建勇颁发聘书)

接着,朱民与李陵申共同为中心揭牌。蒋昌俊为俞建勇颁发聘书。

  (俞建勇讲话)

俞建勇在仪式上表达了对中心建设的愿景,和对学校发展以及纺织科技创新发展、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期待。俞建勇谈到,面对全球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刻进程和发达国家正加大力度推进纺织科技的革命性创新,我国纺织产业发展既有诸多挑战,也有重大战略机遇。纺织科创中心的成立,正是学校迎难而上,以纺织学科为核心,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上海科创中心需求、纺织产业发展需求和纺织科技发展前沿,担当起我国建设世界纺织科技强国使命责任的重要表现。中心将秉承“立足纺织科技创新、面向纺织产业未来”的宗旨,励精图治、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加快纺织科技创新步伐,加强纺织科技人才培养,加大纺织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世界纺织科技发展,为我国纺织科技强国建设努力奋斗。

(干频表达对中心成立的祝贺)

仪式上,干频代表上海市科委对我校纺织科创中心的成立表示祝贺,对中心成立的学术价值、社会意义给予高度赞赏与肯定。他希望中心加快纺织高新技术的研发、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动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国纺织科技领域的学术水平,加快高水平纺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我国发展成为国际纺织教育和学术交流中心、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积极贡献。

28日下午还举行了学术报告会,陶肖明教授、潘宁教授、孙刚教授、俞建勇院士先后作题为“智能纺织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探索”“纺织科创的前景--挑战与机遇”“绿色纺织化学与创新纺织”“ 中国纺织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的学术报告。

据悉,纺织科创中心成立后将聚焦先进纤维材料、先进纺织加工技术、新型纺织材料技术三大方向,重点围绕高性能纤维、新型功能纤维、生物基纤维三大纺织纤维技术,先端纺织加工、生态绿色染整、纺织智能制造、数字时尚纺织四大纺织制造技术,纤维复合材料、微纳米纤维材料、智能纺织材料、生物医用纺织材料、工程纺织材料五大纺织新材料技术开展持续科技创新工作。未来,中心将以国家、地方和行业发展战略需求为动力,持续科技创新;深入开展纺织应用基础研究;瞄准纺织产业和跨纺织产业领域的重大、核心、关键科技问题,组织产学研用优势力量协同攻关;进一步集聚人才资源;以中心为载体推进高层次、高水平纺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注重加强与国内外纺织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以改革为动力,建设实体化的科技创新中心。